康希诺2023年亏损扩大至近15亿元 新冠疫苗成主要拖累

财经 (6) 2024-03-28 15:12:47

  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董兴生    

  作为创新性疫苗厂商的代表,(SH688185,股价49.68元,市值123亿元)的业绩在2023年下滑明显。

  根据公司3月27日晚披露的年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亿元,同比减少65.49%;归母净利润亏损14.83亿元,同比增加63.0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08亿元,上年同期为-18.52亿元。

  从公司的解释看,虽然流脑疫苗全年收入增幅高达266.39%,但新冠疫苗从“现金奶牛”变为业绩负担,是康希诺2023年亏损扩大的重要原因。摘下“光环”的康希诺,股价从巅峰时期的798元跌至现在的不足50元,投资价值正在面临重估。

  一方面,公司在研的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百白破疫苗、破伤风疫苗等产品均标榜“国内领先”或“全国创新”;但另一方面,目前,这些产品只有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走到注册申请阶段,且国内这一领域竞争已比较激烈。

  2021年,因为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在国内外商业化的积极影响,康希诺的年度净利从上一年的亏损3.97亿元转盈至19.14亿元,成为港交所第五家摘“B”的生物科技股;但在2023年,新冠疫苗却成了公司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由于新冠疫苗市场需求变化,2023年,公司的新冠疫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665.63万元,同比下降96.86%;根据新冠疫苗产品的实际及预期退货情况,公司核算冲减报告期内相关收入2.53亿元及成本1.11亿元;因2023年新冠疫苗产量较低,相关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集团将该部分冗余产能对应的固定成本2.51亿元计入营业成本。

  另外,新冠疫苗产品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新冠疫苗退货增加,未来新冠疫苗销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考虑新冠疫苗相关存货和长期资产的未来使用计划,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存货、应收退货成本、预付款项、其他非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9.67亿元。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预计将减少公司2023年度合并报表利润总额约9.14亿元,减少净利润约9.14亿元,减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28亿元。

  而这已经排除了康希诺子公司上海上药康希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上药康希诺”)的影响。2月2日,康希诺曾发布公告称,因无法对上药康希诺形成控制,不再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该公告显示,2022年,上药康希诺亏损为8252.1万元,2023年扩大到亏损9.56亿元。但根据康希诺最新披露的年报,上药康希诺2023年的净亏损为9.7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一季度,上药康希诺已被曝出停产。公司员工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停产”的苗头从2022年底、2023年初就已出现。之前号称“可实现2亿剂新冠疫苗年产能”的“疫苗超级工厂”陷入落寞。

  3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康希诺公开电话,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新冠疫苗的相关影响,预计在2023年已经被基本消化。

  年报显示,2023年,康希诺的新冠产品营业收入为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亿元,同比减少65.49%。而流脑产品的销售收入为5.62亿元,同比增长266.39%。这意味着,新冠疫苗市场萎缩后,MCV4“曼海欣”和MCV2“美奈喜”已经成为康希诺的主要收入来源。

  其中,曼海欣是国内首个脑膜炎球菌四价结合疫苗产品,定位于婴幼儿非免疫规划高端疫苗市场,是康希诺的商业化推广重点。

  上述康希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曼海欣的销售情况基本符合市场以及公司内部预期,2024年,计划按照内部设定的目标,继续推进其在国内的商业化进程,争取在没有其他竞品上市的独家窗口期内,持续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公司正在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地区进行国际化探索,与合作伙伴探讨曼海欣的市场准入以及临床设计方案以确定重点市场和人群。“我们也会考虑公立市场和私人市场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如果实现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会第一时间与市场做进一步的沟通。”

  另外,康希诺的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目前已进入药品注册上市的审评阶段,是公司下一款临近商业化的产品。不过,考虑到辉瑞和的直接竞品已在国内上市,康希诺的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很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记者注意到,沃森生物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十三价肺炎疫苗产品的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下降;市场猜测婴幼儿疫苗市场受到新生儿减少和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较大。而这正是康希诺流脑疫苗和肺炎疫苗的目标人群。

  对此,上述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应,但表示,公司的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在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上具备优势,内部预计将于2025年内获批上市。至于如何应对市场竞争,该工作人员认为,随着国内对肺炎结合疫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未来市场仍然存在,公司会在产品获得批签发后提前准备市场端的推广工作。另外,公司也会在海外市场做一些前期布局。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THE END